六祖慧能大師─廣傳頓悟心法,興盛禪宗法脈
六祖慧能大師
廣傳頓悟心法
興盛禪宗法脈
- 六祖慧能大師簡介
- 六祖因聽聞金剛經開悟修行之路
- 目不識丁的大根器者
- 六祖的證道
- 六祖大開禪宗興盛之門
- 六祖的身教 ─ 破文字相了真實義
- 六祖的禪法
- 六祖曾說不用禪定?
- 何為功德?六祖這麼說
- 六祖的傳法偈
- 六祖真身不壞,端坐1300年
六祖慧能大師簡介
慧能大師(公元638-713年)俗姓盧,唐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24歲聽聞《金剛經》開悟而辭母,北上湖北黃梅跟隨五祖弘忍修行,以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法偈得五祖認可,夜授《金剛經》,密傳禪宗衣缽信物,是中國禪宗的六祖。
六祖在曹溪大倡頓悟法門,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祂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瑣的義學,成為禪宗的主流。
六祖的南宗頓教禪法,經其法嗣的弘揚,繁衍出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以及臨濟門下的楊岐派和黃龍派,史稱南禪「一花五葉」和「五家七宗」。
根據慧能大師教化及法語整理而成的《六祖壇經》,不僅是文化史、思想史、哲學史的典籍,也是中土佛教史上唯一的經書。
六祖因聽聞金剛經開悟修行之路
六祖從小就過著清苦的日子,沒有錢唸書,也不識字。祂的父親本是個地方官,在祂三歲的時候因病往生,留下孤兒寡母相依為命。
六祖的母親平日做些針繡縫補的零工,六祖則每天以砍柴、賣柴為生,母子兩人就這麼過著窮苦日子,勉強維持溫飽。一般人若是這樣,哪裡還會想到要修行?可是六祖不一樣,祂具有真正的大修行根性。
有一天,六祖到一家客棧去賣柴,聽到有人在誦讀《金剛經》,聞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心有感觸,深受吸引,便上前去請教經從何來。念誦者告訴六祖:「弘忍大師正在東禪寺說法,我就是在祂那裡聽受這部《金剛經》的。弘忍大師要我們依經中所言來修行,就可以明心見性,直了成佛。」這一番話,聽得六祖心生嚮往。
當下祂便央請商旅集資,安頓母親後,決然走上修行之路。徒步走了30天,來到了黃梅縣的東禪寺,拜見五祖弘忍大師。
五祖問祂:「你是哪裡人,來這裡做什麼?」
六祖回答:「我從嶺南來,來這裡是為了拜師求作佛,不求餘物。」
六祖回答:五祖知道祂是大根器者,就刻意出個難題:「你是個南方獦獠(未開化的人),想求作佛,哪有那麼容易?」
六祖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都是一樣的。」五祖看到大根器的弟子,心中非常高興,但為要避免其他弟子的嫉妒,就要祂到廚房去做舂米的苦工。
目不識丁的大根器者
八個月後,因緣成熟,五祖有意傳法,便對弟子們說:「我要看看有沒有人真能認識自己的本心,寫一首偈語給我看,如果我認為已經見性的,我就立他為六祖」。當時神秀是弟子們的教授師,神秀回去以後就寫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看過說很好,要弟子們都要學神秀所說的這些話,一個人的心就像鏡子一樣,要經常去擦拭,讓他保持清潔、光明,也就是說依此修行不會墮入三惡道。
過了幾天,六祖聽到有人在朗誦神秀所寫的這首偈,問了來龍去脈後,因為不識字,祂就請人代筆,寫下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塵埃都還是有相的。是三界之物,所以才須今天擦了,明天還要擦,天天要擦。而六祖的見解就是直接見性的,自性就是清淨的,根本沒有灰塵。從這首偈可以看出,六祖的確是一位大根器者。
六祖的證道
五祖看到六祖請人代筆寫下的法偈,知道祂已經見性,雖嘴上說六祖並未見性,但實際上找了機會到廚房,想向祂說法。
見六祖腰間掛着石頭舂米,五祖說道:「求道之人,為法忘軀,就應當像祢這個樣子」,並問祂,「米舂熟了嗎?」六祖回答:「米熟久矣,猶欠篩在。」表示一切具足,只差師父以佛心印心傳承。
因為旁邊還有別人,所以五祖就故意用錫杖敲了3下,暗示要六祖在夜半三更的時候去找祂,然後私下傳授《金剛經》。
當五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六祖就開悟了;以下面一段話回應五祖:「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聽到這一段話,知道六祖已經證悟到自己純真、至善、完美的本心。於是便對六祖說:「祢是第六代的禪宗祖師,要好好地護持正法法脈,永遠地流傳下去,度化更多的眾生」。並將衣缽傳給六祖。
五祖接著說:「當初達摩祖師來到中土,為了要取信於人,所以把衣缽當作是法脈傳承的象徵證物,佛的心印卻是以心傳心,因為心印傳承肉眼看不見,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衣缽終將會成爭端,所以就只傳到祢這一代,不可再往下傳。現在祢也該盡快離開這裡,因為有人會心生妒忌而加害於祢」。
五祖親自送祂離開東禪寺,到了九江驛渡口,五祖要六祖上船,並親自為祂划舟。
六祖看到這情形便對五祖說:「請師父坐下,由弟子來划船」。五祖回答:「本來就該是師父我來度祢」。六祖卻說:「自心迷惑的時候,由師父來度化,開悟之後,便是自己來度化自己。」
五祖說:「很好,以後佛法將由祢大放光明,祢離開的三年後,我也將離開這個世界,祢就往南方去蟄伏一段時間,不宜太早出來宣揚佛法」
六祖大開禪宗興盛之門
六祖為避殘害,於獵人隊中隱居15年後,在廣東韶州曹溪寶林寺,現出家相,正式開山弘法,弘揚「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之印心頓悟法門,與另一位五祖弟子神秀大師,形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的局面,而「南頓北漸」的兩系禪學也因此成形。兩系教化盛行,影響流布全中國。
禪宗自初祖以來,並無頓漸之分,自六祖慧能大師始開頓悟之門,並成為禪宗正統。
六祖門下悟道者共有43人,各化一方,所謂「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其中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三人最為傑出。南嶽懷讓一派,成立臨濟、偽仰兩宗。青原行思一派,成立雲門、法眼、曹洞三宗,謂之五家家風,成為唐朝以後,佛教的主流。
自此禪宗法脈廣佈天下,度眾無數。可惜宋朝以後,僅存臨濟、曹洞二宗。
六祖於圓寂之前曾預言:「吾去後70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此後,禪宗始分出家、在家二脈。
在家這一脈,相傳至今,法脈傳至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禪師弘揚「真修實證,見佛成佛」之印心佛法至2023年已屆滿40年,進入第41個年頭。
六祖的身教 ─ 破文字相了真實義
《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記載,尼無盡藏因為看不懂《大般涅槃經》,而捧著佛經去問六祖。
六祖告訴她,祂也因為不識字而無法閱讀,但卻能明瞭其中的真實義,所謂「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這個例子,就是六祖所示的一個良好典範,告訴我們應該要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看佛經。佛經是幫助人開悟的,但真正的法卻不在文字上。
其實看佛經的重點,並不在於字面上的文字相,而應著重其內涵,也就是佛經所要闡述的妙義精神。禪宗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表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修行人一定要破除文字相,不要被相所束縛。
六祖就是最好的例子;儘管祂一字不識,也未受過什麼佛學教育或是佛寺道場的長期薰習,但一樣能完全體會釋迦牟尼所闡述的道理,一樣能見性成佛。
六祖的禪法
六祖的禪法,以定、慧為本。祂曾開示,「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簡而言之,修行一定要學會「禪定」。
本性是發光體,本來清淨,猶如麗日當空,光芒萬丈。本性即是自性,自性本自具足一切大福報。要見到自己的本心,就必須從「禪定」入手。
《六祖壇經》裡也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坐禪就是禪定,於靜中往內修,相應自性,相應傳法的明師,得到聖光;一層一層地向內深入,淨化生理、心理與自性外層的障礙。等到所有障礙盡除,身心靈成為無障礙空間,如同撥雲見日,內在猶如日月,大放光明,就是修行上讓靈性淨化、向上提升的結果。
六祖曾說不用禪定?
有人會說,在《六祖壇經》中,六祖曾說不用禪定,所以修行人不需要禪定。
為什麼六祖會在《六祖壇經》裡批評那些天天只知打坐的人,尤其是一些標榜不倒單的修行人?六祖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副臭骨頭,何為立功課」,因為當時六祖弘法度眾,講授的是非常積極入世的「祖師禪」。祂認為,修行人不應只停留在打坐,而是要積極的開悟修行、接引度眾。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也告訴我們:「修行如果不禪定,就不是菩薩行。雖然在《六祖壇經》中,六祖曾說不用禪定,但祂是另有含義的,因為六祖看到很多弟子都只顧著禪定,而不求開悟,這樣的禪定並沒有意義,所以六祖才會說『既然不開悟,就不要禪定』。由此可知,一定要修『開悟』的禪定。」
所以,不能因為《六祖壇經》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就斷章取義,認為修行人不需要禪定,如果不用禪定,為什麼達摩祖師要面壁九年?為什麼世尊要教導我們「四禪八定」呢?
何為功德?六祖這麼說
《六祖壇經》有云:「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功德不是外在有相上的布施,而是對靈性的提昇,這才是最究竟的布施。
六祖為了糾正世人不正確的功德觀念,也有一段開示偈語:「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見《六祖壇經》〈懺悔品〉)。
我們在現世所作的一切善事,並不能消彌過去的罪業,依然要嘗受既定果報,只是在來世可得福報而已。唯有修行得到成就正果的真功德,才是滅罪的唯一方法。
布施功德是什麼?就是希望世人在尚有餘力的時候,應將自己的財物拿出來換取靈性的資糧。靈性的資糧是什麼?就是清淨光明的佛光,而佛光從何而來?要從修行正法而來。因為修行正法才能具足功德,所以一切提昇靈性的布施,諸如捐錢蓋修行道場、接引他人來修行,讓對方的靈性因修行正法而有機會成就無上菩提,或是自己來修行,提昇靈性,這才是無量真功德。
六祖的傳法偈
六祖繼承五祖的衣缽,在嶺南隱藏15年,才到廣州法性寺露面,被同為五祖弟子的印宗法師認出,為祂剃髮,奉祂為師。不久,六祖北上曹溪寶林寺,曾應邀到大梵寺說法,晚年回到家鄉新州,圓寂於國恩寺。
回家鄉之前,付法於眾弟子,祂說:「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這首傳法偈,是六祖根據達摩祖師的傳法偈「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而說的。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告訴我們:
「心地含諸種」,每一個眾生的心,就像地底蘊涵著無數的佛種。
「普雨悉皆生」,如果普降雨露,佛種就會發芽、生長。
「頓悟華情已」,達摩祖師不是說「一花開五葉」嗎?你就去頓悟這朵花是怎麼開的?這朵聖潔的五瓣花是怎麼開的。
「菩提果自成」,如果你頓悟了,菩提也自然而成。如果你能夠頓悟那個開花的情境,那個真如實相的時候,菩提自然可以成就。
六祖真身不壞,端坐1300年
公元713年,六祖圓寂,真身不滅,目前供養在廣東韶州南華寺的六祖殿內。1300多年過去了,祂依舊保持著禪定姿態,面容莊嚴祥和。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告訴我們:
在色身裡有許多器官,每個器官與細胞都是一個生命體,是我們體內的眾生。一般人所謂的「眾生」,指的是體外的眾生,其實在我們的體內也充滿了無量的眾生。
六祖是一位大成就者,祂之所以可以肉身不爛,是因為祂體內「沒有眾生」。要做到體內沒有眾生,一定要讓細胞得到淨化,由物質的法界提昇到精神的法界,而能放光,這稱作「眾生渡盡方成菩提」。另外還要做到內心無罣礙、無煩惱痛苦,就是「地獄淨空」了。
達到讓色身沒有眾生,心靈裡面沒有痛苦、煩惱,就可以現成一個法身,就是我們本來的真面目,在基督教來講,就是聖靈的光,已永生不滅;在佛教來說,它是無生無滅,也是我們本有的、一切具足的,它不缺少什麼,這個是禪宗最高的修為,最高的境界。
六祖慧能大師簡介
慧能大師(公元638-713年)俗姓盧,唐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24歲聽聞《金剛經》開悟而辭母,北上湖北黃梅跟隨五祖弘忍修行,以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法偈得五祖認可,夜授《金剛經》,密傳禪宗衣缽信物,是中國禪宗的六祖。
六祖在曹溪大倡頓悟法門,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祂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瑣的義學,成為禪宗的主流。
六祖的南宗頓教禪法,經其法嗣的弘揚,繁衍出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以及臨濟門下的楊岐派和黃龍派,史稱南禪「一花五葉」和「五家七宗」。
根據慧能大師教化及法語整理而成的《六祖壇經》,不僅是是文化史、思想史、哲學史的典籍,也是中土佛教史上惟一的經書。
六祖因聽聞金剛經開悟修行之路
六祖從小就過著清苦的日子,沒有錢唸書,也不識字。祂的父親本是個地方官,在祂三歲的時候因病往生,留下孤兒寡母相依為命。
六祖的母親平日做些針繡縫補的零工,六祖則每天以砍柴、賣柴為生,母子兩人就這麼過著窮苦日子,勉強維持溫飽。一般人若是這樣,哪裡還會想到要修行?可是六祖不一樣,祂具有真正的大修行根性。
有一天,六祖到一家客棧去賣柴,聽到有人在誦讀《金剛經》,聞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心有感觸,深受吸引,便上前去請教經從何來。念誦者告訴六祖:「弘忍大師正在東禪寺說法,我就是在祂那裡聽受這部《金剛經》的。弘忍大師要我們依經中所言來修行,就可以明心見性,直了成佛。」這一番話,聽得六祖心生嚮往。
當下祂便央請商旅集資,安頓母親後,決然走上修行之路。徒步走了30天,來到了黃梅縣的東禪寺,拜見五祖弘忍大師。
五祖問祂:「你是哪裡人,來這裡做什麼?」
六祖回答:「我從嶺南來,來這裡是為了拜師求作佛,不求餘物。」
五祖知道祂是大根器者,就刻意出個難題:「你是個南方獦獠(未開化的人),想求作佛,哪有那麼容易?」
六祖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都是一樣的。」五祖看到大根器的弟子,心中非常高興,但為要避免其他弟子的嫉妒,就要祂到廚房去做舂米的苦工。
目不識丁的大根器者
八個月後,因緣成熟,五祖有意傳法,便對弟子們說:「我要看看有沒有人真能認識自己的本心,寫一首偈語給我看,如果我認為已經見性的,我就立他為六祖」。當時神秀是弟子們的教授師,神秀回去以後就寫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看過說很好,要弟子們都要學神秀所說的這些話,一個人的心就像鏡子一樣,要經常去擦拭,讓他保持清潔、光明,也就是說依此修行不會墮入三惡道。
過了幾天,六祖聽到有人在朗誦神秀所寫的這首偈,問了來龍去脈後,因為不識字,祂就請人代筆,寫下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塵埃都還是有相的。是三界之物,所以才須今天擦了,明天還要擦,天天要擦。而六祖的見解就是直接見性的,自性就是清淨的,根本沒有灰塵。從這首偈可以看出,六祖的確是一位大根器者。
六祖的證道
五祖看到六祖請人代筆寫下的法偈,知道祂已經見性,雖嘴上說六祖並未見性,但實際上找了機會到廚房,想向祂說法。
見六祖腰間掛着石頭舂米,五祖說道:「求道之人,為法忘軀,就應當像祢這個樣子」,並問祂,「米舂熟了嗎?」六祖回答:「米熟久矣,猶欠篩在。」表示一切具足,只差師父以佛心印心傳承。
因為旁邊還有別人,所以五祖就故意用錫杖敲了3下,暗示要六祖在夜半三更的時候去找祂,然後私下傳授《金剛經》。
當五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六祖就開悟了;以下面一段話回應五祖:「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聽到這一段話,知道六祖已經證悟到自己純真、至善、完美的本心。於是便對六祖說:「祢是第六代的禪宗祖師,要好好地護持正法法脈,永遠地流傳下去,度化更多的眾生」。並將衣缽傳給六祖。
五祖接著說:「當初達摩祖師來到中土,為了要取信於人,所以把衣缽當作是法脈傳承的象徵證物,佛的心印卻是以心傳心,因為心印傳承肉眼看不見,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衣缽終將會成爭端,所以就只傳到祢這一代,不可再往下傳。現在祢也該盡快離開這裡,因為有人會心生妒忌而加害於祢」。
五祖親自送祂離開東禪寺,到了九江驛渡口,五祖要六祖上船,並親自為祂划舟。
六祖看到這情形便對五祖說:「請師父坐下,由弟子來划船」。五祖回答:「本來就該是師父我來度祢」。六祖卻說:「自心迷惑的時候,由師父來度化,開悟之後,便是自己來度化自己。」
五祖說:「很好,以後佛法將由祢大放光明,祢離開的三年後,我也將離開這個世界,祢就往南方去蟄伏一段時間,不宜太早出來宣揚佛法」。
六祖大開禪宗興盛之門
六祖為避殘害,於獵人隊中隱居15年後,在廣東韶州曹溪寶林寺,現出家相,正式開山弘法,弘揚「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之印心頓悟法門,與另一位五祖弟子神秀大師,形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的局面,而「南頓北漸」的兩系禪學也因此成形。兩系教化盛行,影響流布全中國。
禪宗自初祖以來,並無頓漸之分,自六祖慧能大師始開頓悟之門,並成為禪宗正統。
六祖門下悟道者共有43人,各化一方,所謂「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其中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三人最為傑出。南嶽懷讓一派,成立臨濟、偽仰兩宗。青原行思一派,成立雲門、法眼、曹洞三宗,謂之五家家風,成為唐朝以後,佛教的主流。
自此禪宗法脈廣佈天下,度眾無數。可惜宋朝以後,僅存臨濟、曹洞二宗。
六祖於圓寂之前曾預言:「吾去後70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此後,禪宗始分出家、在家二脈。
在家這一脈,相傳至今,法脈傳至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禪師弘揚「真修實證,見佛成佛」之印心佛法至2023年已屆滿40年,進入第41個年頭。
六祖的身教 ─ 破文字相了真實義
《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記載,尼無盡藏因為看不懂《大般涅槃經》,而捧著佛經去問六祖。
六祖告訴她,自己也因為不識字而無法閱讀,但卻能明瞭其中的真實義,所謂「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這個例子,就是六祖所示的一個良好典範,告訴我們應該要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看佛經。佛經是幫助人開悟的,但真正的法卻不在文字上。
其實看佛經的重點,並不在於字面上的文字相,而應著重其內涵,也就是佛經所要闡述的妙義精神。禪宗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表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修行人一定要破除文字相,不要被相所束縛。
六祖就是最好的例子;儘管祂一字不識,也未受過什麼佛學教育或是佛寺道場的長期薰習,但一樣能完全體會釋迦牟尼所闡述的道理,一樣能見性成佛。
六祖的禪法
六祖的禪法,以定、慧為本。祂曾開示,「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簡而言之,修行一定要學會「禪定」。
本性是發光體,本來清淨,猶如麗日當空,光芒萬丈。本性即是自性,自性本自具足一切大福報。要見到自己的本心,就必須從「禪定」入手。
《六祖壇經》裡也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坐禪就是禪定,於靜中往內修,相應自性,相應傳法的明師,得到聖光;一層一層地向內深入,淨化生理、心理與自性外層的障礙。等到所有障礙盡除,身心靈成為無障礙空間,如同撥雲見日,內在猶如日月,大放光明,就是修行上讓靈性淨化、向上提升的結果。
六祖曾說不用禪定?
有人會說,在《六祖壇經》中,六祖曾說不用禪定,所以修行人不需要禪定。
為什麼六祖會在《六祖壇經》裡批評那些天天只知打坐的人,尤其是一些標榜不倒單的修行人?六祖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副臭骨頭,何為立功課」,因為當時六祖弘法度眾,講授的是非常積極入世的「祖師禪」。祂認為,修行人不應只停留在打坐,而是要積極的開悟修行、接引度眾。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也告訴我們:「修行如果不禪定,就不是菩薩行。雖然在《六祖壇經》中,六祖曾說不用禪定,但祂是另有含義的,因為六祖看到很多弟子都只顧著禪定,而不求開悟,這樣的禪定並沒有意義,所以六祖才會說『既然不開悟,就不要禪定』。由此可知,一定要修『開悟』的禪定。」
所以,不能因為《六祖壇經》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就斷章取義,認為修行人不需要禪定,如果不用禪定,為什麼達摩祖師要面壁九年?為什麼世尊要教導我們「四禪八定」呢?
何為功德?六祖這麼說
《六祖壇經》有云:「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功德不是外在有相上的布施,而是對靈性的提昇,這才是最究竟的布施。
六祖為了糾正世人不正確的功德觀念,也有一段開示偈語:「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見《六祖壇經》〈懺悔品〉)。
我們在現世所作的一切善事,並不能消彌過去的罪業,依然要嘗受既定果報,只是在來世可得福報而已。唯有修行得到成就正果的真功德,才是滅罪的唯一方法。
布施功德是什麼?就是希望世人在尚有餘力的時候,應將自己的財物拿出來換取靈性的資糧。靈性的資糧是什麼?就是清淨光明的佛光,而佛光從何而來?要從修行正法而來。因為修行正法才能具足功德,所以一切提昇靈性的布施,諸如捐錢蓋修行道場、接引他人來修行,讓對方的靈性因修行正法而有機會成就無上菩提,或是自己來修行,提昇靈性,這才是無量真功德。
六祖的傳法偈
六祖繼承五祖的衣缽,在嶺南隱藏15年,才到廣州法性寺露面,被同為五祖弟子的印宗法師認出,為祂剃髮,奉祂為師。不久,六祖北上曹溪寶林寺,曾應邀到大梵寺說法,晚年回到家鄉新州,圓寂於國恩寺。
回家鄉之前,付法於眾弟子,祂說:「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這首傳法偈,是六祖根據達摩祖師的傳法偈「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而說的。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告訴我們:
「心地含諸種」,每一個眾生的心,就像地底蘊涵著無數的佛種。
「普雨悉皆生」,如果普降雨露,佛種就會發芽、生長。
「頓悟華情已」,達摩祖師不是說「一花開五葉」嗎?你就去頓悟這朵花是怎麼開的?這朵聖潔的五瓣花是怎麼開的。
「菩提果自成」,如果你頓悟了,菩提也自然而成。如果你能夠頓悟那個開花的情境,那個真如實相的時候,菩提自然可以成就。
六祖真身不壞,端坐1300年
公元713年,六祖圓寂,真身不滅,目前供養在廣東韶州南華寺的六祖殿內。1300多年過去了,祂依舊保持著禪定姿態,面容莊嚴祥和。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告訴我們:
在色身裡有許多器官,每個器官與細胞都是一個生命體,是我們體內的眾生。一般人所謂的「眾生」,指的是體外的眾生,其實在我們的體內也充滿了無量的眾生。
六祖是一位大成就者,祂之所以可以肉身不爛,是因為祂體內「沒有眾生」。要做到體內沒有眾生,一定要讓細胞得到淨化,由物質的法界提昇到精神的法界,而能放光,這稱作「眾生渡盡方成菩提」。另外還要做到內心無罣礙、無煩惱痛苦,就是「地獄淨空」了。
達到讓色身沒有眾生,心靈裡面沒有痛苦、煩惱,就可以現成一個法身,就是我們本來的真面目,在基督教來講,就是聖靈的光,已永生不滅;在佛教來說,它是無生無滅,也是我們本有的、一切具足的,它不缺少什麼,這個是禪宗最高的修為,最高的境界。
聯絡我們
想親身體驗六祖法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嗎?
想了解禪宗頓悟的修行方法嗎?
歡迎留下您的聯絡資料,瞭解免費體驗活動資訊,
或直接報名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各禪修會館講座。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
各地禪修會館查詢
聯絡我們
想親身體驗六祖法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嗎?
想了解禪宗頓悟的修行方法嗎?
歡迎留下您的聯絡資料,瞭解免費體驗活動資訊,
或直接報名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各禪修會館講座。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各地禪修會館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