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 ― 傳法度迷情

達摩祖師 ― 傳法度迷情

達摩祖師簡介

達摩祖師,梵名菩提達摩(Bodhidharma),相傳他是南天竺香至國國王的三子,種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羅尊者的大弟子,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

達摩祖師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祂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皆有精闢的見解。

般若多羅尊者在遊歷天竺國時,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達摩祖師被般若多尊者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祂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而且發願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一起來,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興。

般若多羅尊者見祂志向遠大,對祂說:「你對於各種法道,已經博通。達摩就是博通的意思,祢應該叫達摩。」於是為祖師改名為菩提達摩。

般若多羅尊者囑付達摩祖師,等尊者過世67年後到震旦(中國)弘法,後來達摩祖師繼承了師父的衣缽,來到了震旦,此時是南北朝時期,南梁開國皇帝梁武帝大行佛道,但達摩祖師因與梁武帝不契機,祂便往北來到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後山的石洞中面壁而坐,一坐9年。

9年後機緣成熟,達摩祖師昇座說法,傳揚世尊佛心印心、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的禪宗正法,度眾無數,成為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初祖,留下許多著作,如:血脈論、悟性論、四行觀等等,成為後世修行人的圭臬。

與梁武帝的會晤

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的故事,是眾所周知的禪宗典故。

達摩祖師花了三年的時間,從印度來到中國,傳頓悟心法,第一個見的,就是南梁開國皇帝梁武帝,因為祖師認為,度眾先要度帝王,公門中好修行。

當時梁武帝好佛,不但普建寺廟、廣造經書、供養僧侶,自己也常誦經齋戒,對於各種行善布施,更是不遺餘力;

當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我建寺、印經,供僧無數,累積的功德大不?」沒想到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

有些人不得其解,認為可能是梁武帝時常將行善布施的事蹟掛在嘴邊,放在心上,所以沒有功德,因而便將自己的行善事蹟隱匿,不願具名,或不向人訴說,以為這樣就無損功德。

其實,福德與功德的差別就在於有相與無相布施的分別,所以行善不論大小,不論隱匿與否,皆只是人間小福報,不能稱為功德。

禪宗第八十五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開示:「在三界中,行有相善法,得三界福報因果,這是有相的福德。如果得遇明師,傳無相心法,修無相法門,得無相功德,這才是修行的真功德。而無相功德涵蓋了有相福德,也涵蓋三界內一切諸法,所以可以圓滿入世法、出世法。

有相法,就是有為法,形成三界六道,一切無常,不能永恆實有,它的變化規則就是因果律。無相法,就是宇宙生命的本體,是宇宙之心;所以修無相法門,可以真正成佛。」

就像梁武帝所做的一切,只是佛法的表相,空有其表,而無其體,不能起用,不能改變因果(只能種善因),不能消除業障,也就是不能真正度眾;更重要的是,梁武帝不懂得修行,也沒有修為,所以祖師才會說他毫無功德。

山洞裡禪定9年

和梁武帝會晤不契,達摩祖師便離開北上,輾轉來到河南嵩山少林寺,當時的住持是慧光法師,修的是小乘佛法。

那天,看守山門的智仁和尚看到皮膚黝黑又滿臉鬍子的祖師走過來對他說:「我是天竺(印度)來的佛祖」,就進去通報,慧光住持聽到佛祖來了,急忙出來迎接,結果一見到祖師,心想:「佛祖怎麼長得如此模樣?」但他還是客氣地邀請祖師入寺。

對談中,祖師問起他們的修行狀況,慧光住持一一告知,祖師聽完後表示:「這樣的修行還不夠,應該是除了自己修行,還要讓更多人也來修行;而且修行就是修心,我們每個人都有本心,這本心就是佛,修行就是修這尊佛、修這顆心,至於其他外相,倒是不必太注重。一切佛的見證都是從禪法而來,如果沒有禪,就沒有佛。」

可是慧光住持聽不懂,他心想,寺內所有和尚都不是修祖師說的佛法,萬一祖師留下來,他擔心會影響僧眾的修行,於是便婉轉地請祖師離開。祖師沒辦法,只好往後山去找落腳之處。

不過,智仁和尚比較聰明,他覺得祖師說得有道理,就偷偷跟著祖師,當然他事先已稟明住持,得到首肯後,才跟著祖師來到後山。

祖師走著走著,突然發現在一片山岩上有個山洞,便縱身一躍,跳了上去。當祖師來到洞口,突然洞裡出現一道火光,只見一條火龍直飛沖天,然後離去。祖師說:「原來是個火龍洞」,說完便走進洞裡。

當然智仁和尚也看到了這道火光,他立刻回寺去報告住持,慧光聽了也覺得好奇,就交待智仁過幾天再去看看。

祖師進洞以後,先向四周望了一望,發現能量很強,接著就出來摘了幾支有葉子的樹枝回去打掃,然後選了一個地方坐下來禪定。

一段時間後,智仁和尚又來了,他想偷看祖師是怎麼禪定的,當然祖師也知道他在一旁偷看,不當一回事,任由他看。

有時候,祖師為了維持體力,會出洞找些嫩草來吃,然後喝一點水,活動一下筋骨,再回去禪定。小和尚看祖師禪定了幾天也不出來,就好奇地到洞口察看,竟在祖師禪定的對面山壁上看到祖師的影像,他覺得奇怪:「怎麼祖師坐在這裡禪定,對面牆上還有另一個祖師也在禪定?」後來才發現,原來是祖師的影像已印入山壁之中。

他回去如實稟告,此時慧光住持才相信祂真的是佛祖,便親自前來請祖師回寺,但祖師說:「我在這裡已經過得很習慣了,你們寺裡太舒服,我住不慣。請回去吧!等時間到了,我自會回去。」就這樣,祖師在山洞裡面壁了9年。

在這9年間,祖師都在山洞裡禪定,後來祂回到少林寺昇座傳法,告訴大家這是印心禪法的壁觀禪定。壁觀禪定的口訣是「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也就是一切唯心,就修這顆心。

壁觀禪定的心法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這麼開示的:

外息諸緣」就是本心以外的一切,都可以停止,一切都要放下,不必執著。所以,那些無意義、不必要的活動、行為或是想法,都要設法停止。

內心無喘」,不是指喘氣,而是沒有罣礙,一切都稱心如意。心中沒有困惑,也不覺得擔心,內心暢通無阻。

心如牆壁」,就像祖師在少林寺後山的山洞修行時,所面對的牆壁一樣,你的心要像牆壁那麼堅定,不退、不轉、不動、不移。也就是說,你這種想要成就的心,非常堅定,就像牆壁一樣。

可以入道」,這樣就可以進入道門了,如果能夠做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就可以進入佛道。

悟覺妙天禪師也提醒我們,這是祖師壁觀禪定的心法,大家要從禪定中去自我見證。

祖師教弟子的禪定方法

達摩在少林寺弘揚佛法,教人如何修禪,他教弟子禪定就是「禪中無他心,定中無他相」。

禪宗第八十五宗師悟覺妙天禪師告訴我們:

禪中無他心」,這個心是無他心,指的是只有一種心,就是本心(自性本體),其他就是、意識的心、眾生的心;所以,禪定中只有本心,沒有其他意識的心,沒有一切妄念,這個本心就直通智慧,直達佛國。所以每次禪定的時候,一定要住位在本心,自然會充滿法喜、充滿喜樂。

定中無他相」,所謂的他相,森羅萬象都是他相,外表、色身、色相,形狀、高度、重量,甚至他的活動情況這些相,都是生滅相,定中不要有生滅相,所謂生滅相就是忽然有了,不曉得什麼時候又滅掉了,是無常的,不因這些生滅相而影響清淨的本心。

那要有什麼相呢?要有真如實相,本心就是真如實相,你能相應本心,自然就能把一切森羅萬象拋開,證到真如實相的境界,而真如實相就是佛。

達摩四行觀

達摩祖師開示的「四行觀 ‒ 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是契悟佛心的妙法,禪宗第八十五宗師悟覺妙天禪師是這麼開示的:

報冤行」,人在不如意或遭遇挫折時,都會覺得自己很冤枉,但是他們不瞭解,不如意和挫折,都是來自有因的,不是無緣無故來磨難的。都是來自於自己累世的業、現世的業、祖先的業,以及眾生的共業。當這些業力現前的時候,就會遇到挫折,就會有痛苦,如果不瞭解報冤行,就會怨天尤人。

當我們遇到不如意、挫折的時候,不妨自己檢討一下,對於自己遭受的這些苦難,甘心來承受,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怨佛沒有保佑,或是怨上帝沒有保佑。這是祖師明確告訴我們的「報冤行」。

隨緣行」,也就是所謂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我們裡面的清淨心,心要非常清淨,不會因為事物的改變、時間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去影響你這顆「平常心,心常平」的心,這就是隨緣行,一切隨緣,不去計較。

無所求行」。祖師特別告誡我們,真正的修行人,心中要無所求,當你的心中無所求,就不會著相。如果你的心沒有著任何相,就不會有過分的需求、過分的要求。相反的,如果你的心著相了,一旦沒有達到你的需求和要求,你的心就會產生障礙,所以要一切無所求。

之所以會有所求,是因為生活上的必需,工作上的必需,或是某一方面的必需。這種有所求,如果能夠順利求得,當然是很好;如果求不得,也是很好,不必耿耿於懷,這就是所謂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能夠開悟,能夠看得開、放得下,是很難得的,這就是智慧。

稱法行」, 也就是「法行」。我們從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到法行,要怎麼樣修行?這些修行都離不開身體,離不開精神,離不開心理,離不開靈性。其實就是「身心靈三位一體、成就」的修行觀。

身體的修行,講的是生命力,生命力決定於修行的方法,就在無始輪;所以無始輪很重要,在講到印心禪法的時候,你們應該特別注意,因為這是生命力的修行。

心理的修行,就是智慧的修行,就在明心輪,可以改變你的心成為菩薩心,成為佛心,這是智慧修行。

禪心輪,就是般若修行,是出世間法的修行;而生命力的修行與智慧的修行,是入世法的修行。所以我們修入世法,就是從身體的修行開始,到心理的修行,等到都完成、圓滿以後,最後就到般若智慧的修行,也就是靈性的修行。

禪武合一

達摩祖師在寺中說法,看到少林僧人多靜少動、體弱多病,於是教導僧人健康強身的殊勝功法,可以排寒、排濁、排煩憂,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快速提升身體能量,也就是「達摩無相神功」。

「達摩無相神功」的動禪,可強身健體,也帶動身心靈舒展活絡,不僅得以強化肌耐力,也能經由動禪的調理,擺脫一切煩腦罣礙,讓身心輕鬆自在。

同時,祖師在傳授禪定心法時,見有些僧人精神萎靡,難以入定,就在僧人身上連擊18下,並且要求僧人設法抵擋,每打18下時,僧人就排步直立,呼濁吸清,掙腰運肘,凝神靜氣,打完之後,僧人們覺得筋暢神怡,精神百倍。

日久,少林僧人記下招式,成為少林拳的基本拳法。僧人們亦開始習武練功,內修戒定慧,外練筋骨皮,內修禪,外習武,內外相結合,禪武歸一。

祖師所傳下來練身調氣的武術,造就禪宗祖庭少林寺千年來始終一流武僧輩出,正所謂「天下武功出少林,佛陀正法在禪宗」。

👉 一起來練習「達摩無相神功

中國禪宗祖塋

西元535年,達摩祖師來到定林寺,次年在此涅槃,眾僧徒將祖師安葬於寺內。接著又在西元538年建造了達摩塔、達摩殿和達摩造像碑。

到了西元772年,唐朝大將軍郭子儀奏請皇帝唐代宗將定林寺改為空相寺,因「空相」是達摩祖師所傳禪宗心法,並賜寺額,加封祖師為「圓覺大師」謚號,達摩塔為「空觀之塔」,並賜塔額。皇帝准奏,御毫親題寺額、塔額,派中使張如津送至空相寺。

從此,空相寺成為中國禪宗祖塋。

2007年10 月,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親自率領千名禪宗弟子,浩浩蕩蕩從台灣出發,回到中國禪宗祖庭-河南嵩山少林寺歸宗拜祖,讓法脈在相隔兩百多年後,再次接軌。

禪師也特地率領眾弟子,前往空相寺與達摩塔尋根拜祖,並在祖塋前舉行拜祖大典。

達摩祖師簡介

達摩祖師,梵名菩提達摩(Bodhidharma),相傳他是南天竺香至國國王的三子,種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羅尊者的大弟子,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

達摩祖師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祂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皆有精闢的見解。

般若多羅尊者在遊歷天竺國時,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達摩祖師被般若多尊者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祂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而且發願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一起來,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興。

般若多羅尊者見祂志向遠大,對祂說:「你對於各種法道,已經博通。達摩就是博通的意思,祢應該叫達摩。」於是為祖師改名為菩提達摩。

般若多羅尊者囑付達摩祖師,等尊者過世67年後到震旦(中國)弘法,後來達摩祖師繼承了師父的衣缽,來到了震旦,此時是南北朝時期,南梁開國皇帝梁武帝大行佛道,但達摩祖師因與梁武帝不契機,祂便往北來到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後山的石洞中面壁而坐,一坐9年。

9年後機緣成熟,達摩祖師昇座說法,傳揚世尊佛心印心、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的禪宗正法,度眾無數,成為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初祖,留下許多著作,如:血脈論、悟性論、四行論等等,成為後世修行人的圭臬。

與梁武帝的會晤

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的故事,是眾所周知的禪宗典故。

達摩祖師花了三年的時間,從印度來到中國,傳頓悟心法,就是先去晉見南朝的梁武帝,因為祖師認為,度眾先要度帝王,公門中好修行。

當時梁武帝好佛,不但普建寺廟、廣造經書、供養僧侶,自己也常誦經齋戒,對於各種行善布施,更是不遺餘力;

當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我建寺、印經,供僧無數,累積的功德大不?」沒想到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

有些人不得其解,認為可能是梁武帝時常將行善布施的事蹟掛在嘴邊,放在心上,所以沒有功德,因而便將自己的行善事蹟隱匿,不願具名,或不向人訴說,以為這樣就無損功德。

其實,福德與功德的差別就在於有相與無相布施的分別,所以行善不論大小,不論隱匿與否,皆只是人間小福報,不能稱為功德。

禪宗第八十五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開示:「在三界中,行有相善法,得三界福報因果,這是有相的福德。如果得遇明師,傳無相心法,修無相法門,得無相功德,這才是修行的真功德。而無相功德涵蓋了有相福德,也涵蓋三界內一切諸法,所以可以圓滿入世法、出世法。

有相法,就是有為法,形成三界六道,一切無常,不能永恆實有,它的變化規則就是因果律。無相法,就是宇宙生命的本體,是宇宙之心;所以修無相法門,可以真正成佛。」

就像梁武帝所做的一切,只是佛法的表相,空有其表,而無其體,不能起用,不能改變因果(只能種善因),不能消除業障,也就是不能真正度眾;更重要的是,梁武帝不懂得修行,也沒有修為,所以祖師才會說他毫無功德。

山洞裡9年的禪定

和梁武帝會晤不契,達摩祖師便離開北上,輾轉來到河南嵩山少林寺,當時的住持是慧光法師,修的是小乘佛法。

那天,看守山門的智仁和尚看到皮膚黝黑又滿臉鬍子的祖師走過來對他說:「我是天竺(印度)來的佛祖」,就進去通報,慧光住持聽到佛祖來了,急忙出來迎接,結果一見到祖師,心想:「佛祖怎麼長得如此模樣?」但他還是客氣地邀請祖師入寺。

對談中,祖師問起他們的修行狀況,慧光住持一一告知,祖師聽完後表示:「這樣的修行還不夠,應該是除了自己修行,還要讓更多人也來修行;而且修行就是修心,我們每個人都有本心,這本心就是佛,修行就是修這尊佛、修這顆心,至於其他外相,倒是不必太注重。一切佛的見證都是從禪法而來,如果沒有禪,就沒有佛。」

可是慧光住持聽不懂,他心想,寺內所有和尚都不是修祖師說的佛法,萬一祖師留下來,他擔心會影響僧眾的修行,於是便婉轉地請祖師離開。祖師沒辦法,只好往後山去找落腳之處。

不過,智仁和尚比較聰明,他覺得祖師說得有道理,就偷偷跟著祖師,當然他事先已稟明住持,得到首肯後,才跟著祖師來到後山。

祖師走著走著,突然發現在一片山岩上有個山洞,便縱身一躍,跳了上去。當祖師來到洞口,突然洞裡出現一道火光,只見一條火龍直飛沖天,然後離去。祖師說:「原來是個火龍洞」,說完便走進洞裡。

當然智仁和尚也看到了這道火光,他立刻回寺去報告住持,慧光聽了也覺得好奇,就交待智仁過幾天再去看看。

祖師進洞以後,先向四周望了一望,發現能量很強,接著就出來摘了幾支有葉子的樹枝回去打掃,然後選了一個地方坐下來禪定。

一段時間後,智仁和尚又來了,他想偷看祖師是怎麼禪定的,當然祖師也知道他在一旁偷看,不當一回事,任由他看。

有時候,祖師為了維持體力,會出洞找些嫩草來吃,然後喝一點水,活動一下筋骨,再回去禪定。小和尚看祖師禪定了幾天也不出來,就好奇地到洞口察看,竟在祖師禪定的對面山壁上看到祖師的影像,他覺得奇怪:「怎麼祖師坐在這裡禪定,對面牆上還有另一個祖師也在禪定?」後來才發現,原來是祖師的影像已印入山壁之中。

他回去如實稟告,此時慧光住持才相信祂真的是佛祖,便親自前來請祖師回寺,但祖師說:「我在這裡已經過得很習慣了,你們寺裡太舒服,我住不慣。請回去吧!等時間到了,我自會回去。」就這樣,祖師在山洞裡面壁了9年。

在這9年間,祖師都在山洞裡禪定,後來祂回到少林寺昇座傳法,告訴大家這是印心禪法的壁觀禪定。壁觀禪定的口訣是「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也就是一切唯心,就修這顆心。

壁觀禪定的心法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這麼開示的:

外息諸緣」就是本心以外的一切,都可以停止,一切都要放下,不必執著。所以,那些無意義、不必要的活動、行為或是想法,都要設法停止。

內心無喘」,不是指喘氣,而是沒有罣礙,一切都稱心如意。心中沒有困惑,也不覺得擔心,內心暢通無阻。

心如牆壁」,就像祖師在少林寺後山的山洞修行時,所面對的牆壁一樣,你的心要像牆壁那麼堅定,不退、不轉、不動、不移。也就是說,你這種想要成就的心,非常堅定,就像牆壁一樣。

可以入道」,這樣就可以進入道門了,如果能夠做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就可以進入佛道。

悟覺妙天禪師也提醒我們,這是祖師壁觀禪定的心法,大家要從禪定中去自我見證。

祖師教弟子的禪定方法

達摩在少林寺弘揚佛法,教人如何修禪,他教弟子禪定就是「禪中無他心,定中無他相」。

禪宗第八十五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開示:

禪中無他心」,這個心是無他心,指的是只有一種心,就是本心(自性本體),其他就是、意識的心、眾生的心;所以,禪定中只有本心,沒有其他意識的心,沒有一切妄念,這個本心就直通智慧,直達佛國。所以每次禪定的時候,一定要住位在本心,自然會充滿法喜、充滿喜樂。

定中無他相」,所謂的他相,森羅萬象都是他相,外表、色身、色相,形狀、高度、重量,甚至他的活動情況這些相,都是生滅相,定中不要有生滅相,所謂生滅相就是忽然有了,不曉得什麼時候又滅掉了,是無常的,不因這些生滅相而影響清淨的本心。

那要有什麼相呢?要有真如實相,本心就是真如實相,你能相應本心,自然就能把一切森羅萬象拋開,證到真如實相的境界,而真如實相就是佛。

達摩四行觀

達摩祖師開示的「四行觀 ‒ 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是契悟佛心的妙法,禪宗第八十五宗師悟覺妙天禪師是這麼開示的:

報冤行」,人在不如意或遭遇挫折時,都會覺得自己很冤枉,但是他們不瞭解,不如意和挫折,都是來自有因的,不是無緣無故來磨難的。都是來自於自己累世的業、現世的業、祖先的業,以及眾生的共業。當這些業力現前的時候,就會遇到挫折,就會有痛苦,如果不瞭解報冤行,就會怨天尤人。

當我們遇到不如意、挫折的時候,不妨自己檢討一下,對於自己遭受的這些苦難,甘心來承受,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怨佛沒有保佑,或是怨上帝沒有保佑。這是祖師明確告訴我們的「報冤行」。

隨緣行」,也就是所謂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我們裡面的清淨心,心要非常清淨,不會因為事物的改變、時間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去影響你這顆「平常心,心常平」的心,這就是隨緣行,一切隨緣,不去計較。

無所求行」。祖師特別告誡我們,真正的修行人,心中要無所求,當你的心中無所求,就不會著相。如果你的心沒有著任何相,就不會有過分的需求、過分的要求。相反的,如果你的心著相了,一旦沒有達到你的需求和要求,你的心就會產生障礙,所以要一切無所求。

之所以會有所求,是因為生活上的必需,工作上的必需,或是某一方面的必需。這種有所求,如果能夠順利求得,當然是很好;如果求不得,也是很好,不必耿耿於懷,這就是所謂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能夠開悟,能夠看得開、放得下,是很難得的,這就是智慧。

稱法行」, 也就是「法行」。我們從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到法行,要怎麼樣修行?這些修行都離不開身體,離不開精神,離不開心理,離不開靈性。其實就是「身心靈三位一體、成就」的修行觀。

身體的修行,講的是生命力,生命力決定於修行的方法,就在無始輪;所以無始輪很重要,在講到印心禪法的時候,你們應該特別注意,因為這是生命力的修行。

心理的修行,就是智慧的修行,就在明心輪,可以改變你的心成為菩薩心,成為佛心,這是智慧修行。

禪心輪,就是般若修行,是出世間法的修行;而生命力的修行與智慧的修行,是入世法的修行。所以我們修入世法,就是從身體的修行開始,到心理的修行,等到都完成、圓滿以後,最後就到般若智慧的修行,也就是靈性的修行。

禪武合一

達摩祖師在寺中說法,看到少林僧人多靜少動、體弱多病,於是教導僧人健康強身的殊勝功法,可以排寒、排濁、排煩憂,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快速提升身體能量,也就是「達摩無相神功」。

「達摩無相神功」的動禪,可強身健體,也帶動身心靈舒展活絡,不僅得以強化肌耐力,也能經由動禪的調理,擺脫一切煩腦罣礙,讓身心輕鬆自在。

同時,祖師在傳授禪定心法時,見有些僧人精神萎靡,難以入定,就在僧人身上連擊18下,並且要求僧人設法抵擋,每打18下時,僧人就排步直立,呼濁吸清,掙腰運肘,凝神靜氣,打完之後,僧人們覺得筋暢神怡,精神百倍。

日久,少林僧人記下招式,成為少林拳的基本拳法。僧人們亦開始習武練功,內修戒定慧,外練筋骨皮,內修禪,外習武,內外相結合,禪武歸一。

祖師所傳下來練身調氣的武術,造就禪宗祖庭少林寺千年來始終一流武僧輩出,正所謂「天下武功出少林,佛陀正法在禪宗」。

👉 一起來練習「達摩無相神功

中國禪宗祖塋

西元535年,達摩祖師來到定林寺,次年在此涅槃,眾僧徒將祖師安葬於寺內。接著又在西元538年建造了達摩塔、達摩殿和達摩造像碑。

到了西元772年,唐朝大將軍郭子儀奏請皇帝唐代宗將定林寺改為空相寺(因「空相」是達摩祖師所傳禪宗心法),並賜寺額,加封祖師為「圓覺大師」謚號,達摩塔為「空觀之塔」,並賜塔額。皇帝准奏,御毫親題寺額、塔額,派中使張如津送至空相寺。

從此,空相寺成為中國禪宗祖塋。

2007年10 月,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親自率領千名禪宗弟子,浩浩蕩蕩從台灣出發,回到中國禪宗祖庭-河南嵩山少林寺歸宗拜祖,讓法脈在相隔兩百多年後,再次接軌。

禪師也特地率領眾弟子,前往空相寺與達摩塔尋根拜祖,並在祖塋前舉行拜祖大典。

大眾多半聽聞過西方阿彌陀佛世界、東方藥師佛的琉璃光世界,但鮮少有人提到釋迦牟尼佛的淨土。

佛祖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開示,世尊的淨土就在娑婆世界「地球」。禪師並揭示了「地球佛國 人人作佛」的大願力,弘揚「佛心傳心,佛心印心」的印心佛法,期望喚醒世人,能夠真正修行世尊正法,開悟見性,一世成佛,共轉地球為佛國淨土。

聯絡我們

想體會達摩祖師壁觀禪定心法的奧妙嗎?
想見證如何才能在禪定「禪中無他心,定中無他相」嗎?
歡迎留下您的聯絡資料,瞭解免費體驗活動資訊,
或直接報名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各禪修會館講座。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
    各地禪修會館查詢

    大眾多半聽聞過西方阿彌陀佛世界、東方藥師佛的琉璃光世界,但鮮少有人提到釋迦牟尼佛的淨土。

    佛祖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開示,世尊的淨土就在娑婆世界「地球」。禪師並揭示了「地球佛國 人人作佛」的大願力,弘揚「佛心傳心,佛心印心」的印心佛法,期望喚醒世人,能夠真正修行世尊正法,開悟見性,一世成佛,共轉地球為佛國淨土。

    聯絡我們

    想體會達摩祖師壁觀禪定心法的奧妙嗎?
    想見證如何才能在禪定「禪中無他心,定中無他相」嗎?
    歡迎留下您的聯絡資料,瞭解免費體驗活動資訊,
    或直接報名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各禪修會館講座。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各地禪修會館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