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修六度波羅蜜,包括第一布施波羅蜜、第二持戒波羅蜜、第三忍辱波羅蜜、第四精進波羅蜜、第五禪定波羅蜜,以及第六般若波羅蜜。修此六度萬行,旨在成就菩薩道,若能成就菩薩,離佛的果位就不遠了。
其中第三波羅蜜是忍辱,所謂忍辱,是能忍受外在加諸於己的種種侮辱惱害,而心不生恚恨,也就是不起瞋恨心。其實持戒波羅蜜就有不犯三毒二邪的戒律,三毒是指貪瞋癡,二邪是慢疑,忍辱行就是避免心生瞋恨;因為瞋恨心一起,就如同啜飲毒藥,修行即前功盡棄。故第三忍辱波羅蜜是為了完成第二持戒波羅蜜的瞋戒而設的菩薩修行功課,因為瞋戒最難修,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就一般人而言,當面臨外來的各種侮辱惱害,開始時都能忍氣吞聲,不動聲色地隱忍,可是累積到某種程度,再也忍不下去時,情緒就接近臨界點,也許此時一般人會決定不再忍耐,因此內心的怒氣瞋心會直線上升,當瞋心一起,自然就不再理睬什麼戒律,先爆發再說,後果甘願自負,否則難平心頭之氣!
一般人不忍一時之氣,可能頓時釀成大錯,不可挽回,故修忍辱不是簡單的事。我們經常聽說要忍一時之氣,但說得容易,真正面對問題的當下,很容易氣急敗壞,受不了對方的無理、傲慢、蠻橫、喪心病狂的攻擊,而破了忍辱之功。所以凡夫俗子的忍辱是有限度的,一旦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境地,就把「忍辱行」棄諸腦後。
禪宗的忍辱行要做到無生法忍,就是要有足夠的智慧來看透及了悟;自己的心寬廣無邊,再大的侮辱惱害進入我的心中,即如滄海一粟,雖有猶無,對我根本不起作用,我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把它當作根本沒有發生過一樣看待,即使有身心的折磨創傷與痛苦,頂多一時半刻就消弭於無形,很快就船過水無痕,不留記憶,把它忘了,不去想它,不去理它。若能如此,心中何有累積的怨恨與冤結?只要心中不著一絲瞋恨心,心就是清淨的。
佛陀在《金剛經》曾以自己前世修忍辱為例,說明祂的「無生法忍」功夫;當世尊被歌利王殘暴地割下耳朵、砍下手腳、身體被支分節解時,其痛苦是難以言喻的,但世尊當時心中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已離一切相,不生瞋恨,並發慈悲大願:「將來我如果證道成佛,第一個要度化的就是你歌利王。」後來世尊成道後,第一個度化的就是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而憍陳如的前世就是殘暴的歌利王。
悟覺妙天禪師經常開示弟子們,應該以平常心面對生活,平常心就是心常平,內心廓然無物,波浪不興,心如止水,平靜無波,讓內心經常保持無惱而清淨。若能如此,方符合禪宗的忍辱波羅蜜。
文/覺妙宗明(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